close

民國五十六年,我即將從北港初中畢業。聯考烽煙已逼至眉睫,我照看閒書,和同學練跑、唱歌,彈吉他,等他們的班車開走後,才騎單車回家。如此日復一日,過著人人有目標、唯我無大志的閒散生活,蹉跎青春歲月。

有天放學後,我陪著幾位同學在車站等車扯淡,同校的黃雅玲突然出現面前,說她決定去藝霞歌舞團,不考高中了。當時黃同學說話的神情平靜中帶著堅毅,我的心情卻無端低迴起來。

因為藝霞僅管星星燦爛,對鄉下少年卻是遙遠的。「以後,還會見面嗎?」我幽幽自問;這樣的心情,應該和少年川端康成惜別「伊豆的舞孃」類似吧?

當時成立將近十年藝霞歌舞團,已經以華麗的服裝、佈景,和清一色年輕活力的女團員闖出名號,享有「台灣的寶塚」美譽。藝霞的投資手筆和陣容,讓台灣的劇團難望項背,節目中融入台灣流行歌謠和鄉土逗趣元素,更跨越語言障礙,比寶塚占有本土優勢,因此風迷寶島。當時藝霞一張門票可吃百碗陽春麵,民國五十九年秋天到香港公演,更創下連滿五個月、四百萬元票房的紀錄。

四十餘年來,因為個人愛好和工作機緣,陸續有機會接觸藝霞和其他劇團的台前幕後,但舊友芳蹤渺然,徒留青春夢可堪追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ha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